谷瘟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2021-12-29 11:13发布

谷瘟病是谷子的重要气传流行性病害,在我国谷子产区普遍发生,各生育期均能发病,可侵害谷子叶片、叶鞘、节、穗颈、穗轴或穗梗等部位,引起叶瘟、穗颈瘟、穗瘟等不同症状。下面一起学习了解下谷瘟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发生规律

谷瘟病菌主要以病残体在田间或发病的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遇水萌发,形成芽管、附着胞及菌丝,可直接穿透表皮细胞或经气孔侵人叶片或叶鞘内部,穗轴上则多从小穗梗分支处侵人,茎节上多从其外包的叶鞘侵人。田间发病以后,以叶片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谷瘟病的流行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生长季节降水量、田间湿度和结露程度等往往对谷子发病程度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温度25C,相对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春谷区7月中、下旬连续高湿、多雨,有利于叶瘟发生; 7月下旬至8月初阴雨多、露重、寡照、气温偏低,有利于穗瘟发生。田间播种过密、湿度大、降水多则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谷子贪青徒长田块发病重;黏*、低洼地发病重。8月份是华北地区谷瘟病的发病高峰期。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二、发病症状

苗期发病在叶片和味鞘上形成褐色小病斑,严重时叶片枯黄。叶瘟多在7月上旬开始发生,叶片上产生梭形、椭圆形病斑,-般长l—5公分、宽l—3毫米,在高感品种上可形成长l公分左右的条斑。感病品种典型病斑中部灰白色,边缘紫褐色,病斑两端伸出紫褐色坏死线。高湿时病斑表面有灰色霉状物。严重发生时,病斑密集,互相汇合,叶片枯死,节瘟多在抽穗后发生,茎秆节部发生褐色凹陷病斑,逐渐干缩,穗不抽出,或抽穗后干枯变色。病茎杆易倾斜倒伏。穗颈和小穗梗发病,产色褐色病斑,扩大后可环绕-周,使之枯死,致使小穗枯白,严重时全穗或半穗枯死,病穗灰白色、青灰色,不结实或籽粒干瘪。

三、防治方法

l、种植抗病品种

谷子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有较多抗病种质资源和抗病品种,可根据本地病菌生理小种区系,合理筛选使用。种子田应保持无病,繁育和使用不带菌种子。

2、加强栽培管理

病田实行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防止田间过度郁蔽,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结露。合理施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拉强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可用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喷雾防治。防治叶瘟在始发期喷药,防治穗颈瘟可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药-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