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高效栽培技术

2021-01-02 20:25发布

一、技术名称

白芍高效栽培技术

二、技术概述

白芍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也是我省主推的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目前,四川省白芍栽培面积已超过5万亩,在中药材产业扶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白芍高效栽培技术主要针对白芍种植中管理粗放、化肥农药滥用等严重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自2015年起,该技术在四川龙泉山脉的丘陵地区、北部米仓山地区、东部秦巴山区以及西部高原藏区等地推广应用超过3万亩,实现每亩增产10%以上,栽培4年每亩收入可达到4-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技术要点

栽培环境选择:栽培地应空旷开阔,距离水源较近,周围无高大树木。栽培*壤应选择以无污染的丘陵和低山区沙质壤*和富含腐殖质壤*为佳,*壤耕作层厚度50cm以上、排水良好、*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7.0至8.0为宜。

芍头选择:秋季(9月-10月)采挖白芍根时,选择无病虫、无霉烂、无空心、无干缩的粗壮芍头作繁殖材料。先将芍头下的粗根全部切下供药用,按芍头自然生长形状分切成块,每块需带有健壮芽头2至3个,芍芽下留根3cm左右。

整地施底肥:闲地应及早深翻,茬口地需在作物抢收后及时深翻。耕地深度30cm以上,拣净杂草、石块等杂物。每亩施腐熟的厩肥或堆肥1000~1500kg作底肥,根据*壤肥力情况每亩可加施复合肥(15-15-15)30~50kg;施用时与腐熟有机肥充分混合均匀,撒施后整地开厢。

起垄定植覆膜:以“高厢垄作+覆膜节水防草”模式栽种。按垄宽80~100cm、垄高30cm、垄间沟宽30cm起垄。在垄上按株距30~40cm、穴径20cm、穴深10cm左右开穴,双行或三行错窝种植。在穴内每亩施清粪水1500~2000kg,待粪水下渗穴干后,将芍头芽朝上压按入穴内,盖细*3-6cm。盖好细*后覆厚度≥0.008mm的优质黑色地膜,覆膜要严实、平整,待翌年出苗时在幼苗顶膜处破膜,在第二年后回收地膜进行无害化处理。

高效追肥:采取*壤施肥与根外追肥结合的方式进行精简高效施肥。第一次5月中旬进行,每亩施用复合肥(10-15-15)35~45kg,将肥料均匀施到植株四周后培*。第二次在6月中旬施用,每亩施用复合肥(10-15-15)50~55kg,将肥料均匀施到植株四周后培*。第三在7月中旬进行,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每亩施用2.0~2.5kg,兑水200kg,喷施叶片。

田间管理:干旱时,应及时灌水抗旱保苗;7月-9月进入雨季,及时清理芍药地四方边沟、中沟,排水防涝。芍药最忌草荒,特别是第1~2年,苗小,由于株行距宽,易生杂草,故应勤除。但此时芍根纤细,扎根不深,特别是芽头栽种,不宜深锄,且切忌在株旁松*以免损伤幼根,影响生长。每年中耕除草3~4次。第1次于春季齐苗后,宜浅松*,勤除草;第2次夏季杂草大量滋生时,要除尽杂草,避免草荒,中耕较前次稍深,但勿伤幼根;第3次于秋季倒苗后,除净杂草,清洁田间,将枯枝残叶集中运出田外烧毁。从第3、4年后中耕除草次数可减少至2次,第1次春季,第2次在初夏,植株封行后杂草较难生长,可不必进行。在高温高湿的7月至8月,摘除白芍枯黄叶片,调节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害发生。

鲜切花采收:白芍种植第二年即可大量开花。花期4月底-5月初,采切时应在上午露水晾干后进行。选择紧实、显色的花蕾或选择萼片松散花蕾,即切即售。采切时,当长度达到需要标准后,应保证母株上的叶片尽可能多留,以保证植株有足够的光合叶面积,保证植株正常生长以及下一年的产量。

采收及产地初加工:白芍一般在栽后4年收获,适期采收时间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下旬。选择晴天,割去倒伏茎叶,挖取全根,抖去泥*。留芍芽作种,切下芍根,加工成药。将去须根及芍头后的芍根,按粗细大小不同分档,分别放入沸水中,完全浸入为宜,保持微沸,上下翻动,煮至断面透心,并发粘、有香味后立即捞出。每次煮制后将浮在水面上的油泡子捞净。将煮好的芍根迅速从锅中捞起,立即用凉水冲洗或浸泡20min。使用脱皮机或人工刮去外皮,并挖净虫眼,不可使用铁制刀具刮皮。煮好的芍根应及时晾晒,直至含水量≤14%。

四、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宜于四川龙泉山脉的丘陵地区、北部米仓山地区、东部秦巴山区以及西部高原藏区。

五、注意事项

1. 忌连作,可与红花、菊花等作物轮作;

2. 7月-9月雨季,要及时清沟排水,排除田间积水,减少根部病害发生,以免引起烂根。

六、依托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区惠民路211号,邮编: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邮编:610041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020-2021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