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害防控技术

2021-11-20 17:11发布

一、灾害危害

2021年以来各地自然灾害天气频发,受涝害、干旱、冰雹或低温等因素的影响,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病毒病和胞囊线虫病等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东北产区根腐病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较往年明显加重,胞囊线虫病在局部地区发生较重;黄淮海和南方产区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病毒病均有发生;黄淮海产区胞囊线虫病发生也有加重趋势。

(一)根腐病

根腐病是多种病原真菌与卵菌引起的大豆根部(及茎基部)腐烂病害的统称,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是疫霉根腐病和镰孢根腐病。

疫霉根腐病的受害植株由下往上出现叶片变黄、萎蔫、枯死,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呈“八”字型,茎基部变褐或腐烂,病部常向上扩展至近地多个分枝处的茎秆,髓部变褐、片层状,根腐烂或根系发育不良。

镰孢根腐病可直接导致大豆幼苗死亡,病株侧根和主根下部变红褐色或棕褐色,严重的根系腐烂,幼苗整株枯死;症状较轻的仅引起苗黄(弱),主根周围随后长出新的侧根并恢复生长,但后期常出现主侧根、皮层及维管束变褐,叶片黄化斑驳、萎蔫、枯死、不脱落,植株早衰或枯死。

(二)拟茎点种腐病

拟茎点种腐病极易通过大豆种子带菌传播,种子受潮或播种后腐烂,种子萌发率受到严重影响;该病还会在分枝期以后逐步出现茎枯型或茎溃疡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斑红褐色至灰褐色,由近地茎节延主茎一侧或部分分枝向上扩展,也危害豆荚,造成新一轮种子带菌,严重时整株枯死。

(三)病毒病

大豆上有多种病毒病,以花叶病毒病危害最大、分布范围最广。花叶型症状:叶片陆续出现明脉、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有些还出现疱叶、皱缩、增厚发脆、叶片向下反卷,甚至植株矮化、茎秆和豆荚上的茸毛消失(光荚)等症状;坏死型症状:叶片初期出现褐色枯斑或叶脉坏死,随后坏死部分扩大甚至连成一片,严重时叶片脱落,一些品种上出现主茎或分枝生长点坏死的“顶枯”症状,造成整株死亡。该病也可导致大豆种皮出现褐色至黑色的斑驳。

除了花叶病毒病,一种新发现的大豆病毒病可导致顶部或外侧叶片皱缩、节间缩短,植株整体矮小、粗壮,瘪荚等症状。

(四)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发生于偏冷凉地区,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病株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根上着生白色至黄白色比针尖略大的小突起(年轻雌虫,约0.5-0.8毫米),后期雌虫表皮变褐形成胞囊脱落入*,胞囊内蕴两三百个虫卵、抗逆性强,可在*壤中存活多年。病根根瘤很少或不结瘤。植株矮小、叶片萎黄、叶柄及茎的顶部也呈浅黄色,开花结荚少,危害严重的类似火烧状,俗称“火龙秧子”。

二、防灾减灾技术要点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科学做好大豆病害防灾减灾。

(一)选用优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虫)性较好的大豆品种,严格做好种子检疫和筛查,避免使用病害发生地区收获的带菌(毒、线虫)种子,注意不同田块之间、同一田块不同年份之间大豆品种的合理布局。

(二)药剂拌种。播种前选用有效杀菌(虫)剂拌种是预防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胞囊线虫病等*传病害(及地下和苗期害虫)的关键措施。药剂可选择6.25%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48%噻虫嗪悬浮种衣剂)、菌线克生物种衣剂等。注意使用在大豆上取得国家农药登记的产品。

(三)药剂喷施。做好病害监测,在初花期前后和结荚期适时喷施杀菌剂(及叶面肥、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等),保持植株强健。杀菌剂可用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或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监测烟粉虱、蚜虫、蓟马等病毒病传播介体,针对性喷施杀虫剂以控制病毒病蔓延。

(四)栽培管理。连作、*壤排水性差、植株间通透性低、除草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可加重根腐病和拟茎点种腐病等病害的危害;干旱有助于病毒病的传播,干旱和连作有利于线虫的繁殖。提倡起垄种植,及时排涝,注意采用合理轮作、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清洁机具等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