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水产养殖病害预警及防控措施
进入夏季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池塘中残饵和排泄物增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这一段时期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做好病害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一、病情预警
2021年夏季,要高度警惕小龙虾白斑综合征暴发。同时可能发生的病害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黄颡鱼细菌病等。
(一)白斑综合征:水温18C~30"C时易暴发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小龙虾,一旦发病,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
(二)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对象为鲫、团头鲂、鲢、鳙、黄鳝、鳜、加州鲈鱼等,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
(三)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及1足龄青鱼。适宜发病水温20℃-30℃。当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低下时,草鱼出血病易流行。
(四)鲫造血器官坏死:由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感染鲫鱼而引起,以体表和内脏器官出血充血为主要特征,15℃-30℃均可发病,25℃-28℃为疾病流行高峰。
(五)烂鳃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5C以上时发生,是一种较常见鱼病。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鱼等。
(六)细菌性肠炎病:当水温在18C以上时易发病。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青鱼、鲫、团头鲂、黄鳝等。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
(七)黄颡鱼细菌病:病原一般为维氏气单胞菌、鯴爱德华氏菌等。临床症状主要是病鱼离群独游,或静卧池边;病鱼头部发红、发黑或“头穿孔”,体表皮肤溃疡,体色发黄或腐皮脱色;吻端、口腔、下颌部、鳃盖充血;背鳍基部、胸鳍基部、尾鳍有溃烂;胃、肠内无食物,有的胃充满黏性积液;肛门红肿出血,或有腹水;肝脏失血、脾脏发黑、胆囊肿大。
(八)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大量寄生于鱼体的皮肤或鳃部引起的疾病。适宜发病水温20℃-28℃。临床症状主要是“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等,是对养殖鱼类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
二、防控措施
(一)强化养殖管理。一是注意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爽、嫩、活”的水体,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二是及时增氧。底层水体缺氧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水体缺氧。三是降低密度,适时通过分塘、销售等措施,减少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四是加强养殖水体水质监测。经常性检测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
(二)合理投喂饲料。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及时观察鱼、虾、蟹摄食情况,根据气候条件、水质、鱼虾蟹养殖阶段及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饲料投喂量。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增加免疫力的合规添加剂。天气异常时不宜投喂过多的饲料,防止水质恶化。
(三)加强病原检测和消毒。实施苗种产地检疫,购买经检疫合格的苗种。加强水源管理和生产设施设备工具的消毒。
三、治疗措施
(一)细菌性疾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精华素)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二)寄生虫病。防治需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可采用国标渔药晶体敌百虫、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三)病毒病。采用外用泼洒碘制剂,如聚维酮碘等,内服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合剂的超微粉进行治疗。杜绝滥用药物,避免增加患病鱼死亡率。
四、注意事项
(一)安全规范用药。一是严禁使用非法鱼药。按照农业农村部2020年下发的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1、2号的要求规范用药。二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例如:生石灰为碱性药物,不宜与含氯药物、含碘药物、硫酸铜和敌百虫同用。虾、蟹、鳜养殖塘禁用敌百虫,乌鳢、大口鲶养殖塘慎用敌百虫。三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
(二)做好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内所有工具器皿进行彻底消毒,发病池塘尾水经消毒处理后排放;及时捞出病死鱼,进行集中消毒、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来源:中国智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