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优质栽培技术模式

2021-06-21 14:18发布

《2021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栽培技术模式汇编》三十四、猴头菇优质栽培技术模式

(一)主要栽培技术模式

目前猴头菇人工栽培在我省很多地区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突出的问题是一等品比例不高,这不仅降低了商品价值,也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模式很好解决了猴头菇优质问题。

(二)配套技术要点

1.栽培季节

2~3月份接三级种,5月初进棚,6月1日~20日采收第一茬,6月20日~7月15日收第二茬,9月初~9月末收第三茬。

2.菌种选择

猴头选择黑威9910、俊峰1号、2号。

3.养菌管理

(1)原料。精选原料,合理配制培养基。栽培原料要求选用硬杂木锯末,陈的锯末比新鲜的好。麦麸和稻糠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不含有毒害菌丝的物质。选用的材料要新鲜、无霉变、无虫蛀,拌料要均匀。培养料中要加入少量的磷、钾、镁等矿物质,效果更好。培养料的湿度一般调至65%~70%,酸碱度5.5左右为宜,PH值低于4或高于7都不利于菌丝或子实体的生长。

(2)培养基配方。配方一:锯末77%~78%,麦麸20%,石膏1%~1.2%,白糖1%。配方二:锯末71%~71.5%,稻糠25%,石膏1%,玉米面2.5%~3%。配方三:锯末50%,木耳栽培废料20%,麦麸10%,稻糠15%,豆饼粉1%,玉米面2%~3%,石膏粉1.2%。

(3)装袋。用17×36×0.05的聚丙烯专用袋,用装袋机装袋,装料要紧。每袋干料0.5~0.6斤左右。装袋后重量要在1.2~1.4公斤,装料高度20厘米。料装完后,料中心扎直径1.5~2厘米的接菌穴(扎到底部)然后套上套环,最后用棉花封口要塞紧。装料时要迅速,尽量在最短时间内进入灭菌处理阶段。

(4)灭菌。装锅后,锅内要尽快达到灭菌温度,常压锅100~108℃,火力要攻头保尾,控中间。菌袋进锅后,在2~3小时内上升到100℃,然后保持100℃温度保压4小时,最后停焖6小时。

(5)接种。将室内杂物清理干净。培养室的墙要求光滑平整,用石灰粉刷一遍室内墙壁,室内温度升至25℃以上,保温48小时,用过氧乙酸溶液把室内的墙壁和菌架喷施一遍,同时喷施有效成分为4%高效氟氯氰菊酯和0.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菇净防治虫害。开门排潮快速把室内的墙壁和菌架全部烘干,之后地面撒一层生石灰防潮、防杂菌。接种前重新关闭门窗,用3%来苏尔溶液进行一次全面喷雾消毒。

采用接种箱接种。先用一小块二级原种菌种接入袋穴部,然后再用一块菌块固定在接种穴上部孔口,以便上下同时发菌,一般每瓶原种接种35~40袋为宜。

(6)菌丝体的培养。接种后1~10天内,培养室温度要达到20~28℃。随着菌丝发育,袋内温度上升至比室温高2℃,此时室温应调至25℃左右。16天后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应控制在20~23℃。冬季培养自然气温较低,可采取加温发菌。发菌期要求室内干燥培养,空气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不能超过75%以上。保持22~25℃左右,不能超过28℃。超过25℃要通风,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一般经30~40天左右菌丝就能长满全袋,同时注意避光。

4.出菇管理

猴头菇通常出现菌丝尚未长满袋,就开始出现原基,分化成子实体,及时把菌袋搬到*外荫棚内摆放。棚内一般分三层架,地上放一层架上放两层,地面离第一层架60厘米。

(1)子实体管理。开口:去掉颈圈内的棉塞或揭去接种穴上的胶布,袋上用塑料薄膜覆盖,每2~3天将薄膜掀动一次,促使菇蕾形成。当菇蕾直径2~3厘米时,揭去薄膜。调节温度:菌袋进棚后,温度保持16~20℃条件下进行催蕾。从小蕾到发育成菇,一般10~18天即可采收。出菇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温度,若温度过高,可采取以下四条措施降温:①空间增喷雾化水;②畦沟灌水增湿;③荫棚遮盖物加厚;④错开通风时间,实行晚开门通风,中午打开大棚两头,使气流通顺,促进幼蕾正常长大。控制湿度:子实体生长发育期要科学管理水分,根据菇体大小、表现色泽、气候晴朗等不同条件,进行不同用量喷水。菇小雾喷,穴口向左右摆袋或地面摆袋的,一般不喷水。栽培场地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0%。幼菇空间湿度低于70%时,已形成的子实体会停止生长;增湿恢复生长,菇体仍留永久斑痕。若高于95%,加之通风不良,易引起杂菌污染。保持适宜湿度可采取下列措施:①畦沟灌水,增加地湿。②喷头朝天,空间喷雾。③盖紧大棚塑料薄膜保湿。加强通风:子实体长大时,可每天早晚通风。但不要风向直吹菇体,以免萎缩。如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沉积过多,刺激菌柄不断分枝,抑制中心部位发育,会出现珊瑚状畸形菇。适度光照:长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300~600勒克斯光照度。掌握“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以满足子实体生长需要。

(2)病害防治。脉孢霉: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前期呈白色块状,附在瓶口棉球上。顶出封口棉球,之后由白色转为红色,后期则产生大量的红色粉末状分生孢子,孢子随风飞扬,到处传播,蔓延极快。防治:发现脉孢霉,应用纸或布包住瓶口一并拿出,埋入室外*中(应远离栽培室)。因孢子易飞扬,所经过地方要用喷雾器直接向菌落喷雾。畸形菇:培养料不恰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产生珊瑚型猴头尖菌。水分湿度管理不善,部分会产生光秃无刺型猴头。温、湿度过低会使猴头菌子实体发红。防治:配制培养料时,注意不要混入松、柏、香樟等树种的木屑及其他的有毒物质。菌丝体培养阶段在注意温、湿度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换气。如已形成珊瑚丛集状子实体,可在幼小时,连同培养基一起铲除,重新获得正常子实体。子实体培养期间,保证适宜的温、湿度,光照度控制在1000勒克司以下。

5.适期采收

(1)采收。保鲜菇或盐渍猴头菇,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长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释放孢子时采收。药用猴头菇,以脱水烘干为商品,其子实体成熟度可以延长些,以菌刺1厘米左右采收。采收时,用弯形利刀从柄基部割下即可。菌脚不宜留得过长,也不要损伤菌料,一般留菌脚1厘米左右为宜。可采收3批,以1~2批产量高,品位高,占总产量的80%。

(2)二茬菇培育方法。在第一批菇采收后,停止喷水3天,并通风48小时,让采收后菇根表面收缩,防止发霉。然后把温度调整到23℃~25℃,使菌丝体积累养分。8~15天左右原基出现,10天左右幼蕾形成,此时把温度降到16℃~20℃,空气湿度提高到80%左右。整个生产周期正常气温条件下80~100天结束,生物转化率一般80%~100%。

6.加工技术

子实体采收后,如不立即食用,则应剖开,晒干或泡于浓盐中送往罐头厂加工。采收的猴头菌可以鲜销,也可以晒干、烘干或盐渍贮存。

(1)晒干。将采收的鲜猴头菌,切去菌蒂部分,排放于竹帘上,置烈日下曝晒,先将切面朝上晒一天后,再翻转过来晾晒至干。

(2)烘干。将采收的鲜猴头菌,风干1~2天后,按大小分别烘烤。烘烤温度从40℃提高到60℃,直至烘干。干品含水量为10%~13%,并要求保持菌刺完整,冷却后及时分装于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3)盐渍。将采收的新鲜猴头菌,切去菌柄,用清水漂洗,除去灰尘,放入沸水中煮沸10分钟,捞出后再放入清水中冷却。淋水后加入25%(按猴头重量)的盐,层层加盐,储于池中或包装桶中。7天时倒池或倒桶一次,并加足饱和盐水(即每50公斤水加2.5公斤盐,熬开后冷却为饱和盐水),用1~2厘米厚的盐粒封口。

7.效益分析

每亩摆放2.5万袋,每袋产干品0.05公斤,亩产0.125万公斤。按每公斤平均售价68元计算,每袋产值3.4元,亩产值8.5万元。每袋菌种1元,人工0.55元,设备折旧0.15元,水电*地等费用0.07元,每袋成本合计1.77元,亩成本4.425万元;每袋纯效益1.63元,亩效益达4.075万元。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