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藜麦生产技术意见

2021-05-06 17:34发布

我国藜麦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主产国。为加强藜麦生产指导,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21年藜麦生产技术意见。

一、北部春播区

本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及河北、山西冷凉山区等。

(一)茬口选择。藜麦不宜重茬,可与马铃薯、燕麦、大麦、苜蓿等作物轮作。

(二)良种选择。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壤条件,选用通过(审定)登记、评价,符合市场需求,能保证安全成熟的品种。通常肥水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地区,选用抗倒、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旱薄地选用耐旱、耐瘠薄、稳产性好的品种;机械化水平较高地区,选择株型紧凑、抗倒、耐密的品种。

(三)整地施肥。藜麦出苗对水分依赖较大,应播前灌溉保证适墒。按照“齐、平、松、碎、净、墒”原则整地,于秋季或*壤融冻交替的春季翻耕20厘米为宜。藜麦不耐除草剂,若前茬作物施用除草剂,需加大翻耕深度。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亩施有机肥1.5—3吨、尿素5—10公斤、磷酸二铵10—20公斤、硫酸钾3—5公斤。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测*配方精准施肥。

(四)适期播种。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5 ℃ 以上择期播种,一般为4月上旬至5月中旬,高纬度低海拔地区播种可适当推迟至6月,注意使花期和成熟期尽量避开雨季。可采用条播、覆膜穴播或裸地穴播以及育苗移栽等方式播种。播种行距为30—50厘米,株距15—30厘米,播种深度为2—3厘米,播后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壤紧密结合。

(五)合理密植。条播亩播量一般为0.2—0.4公斤,穴播每穴4—6粒。幼苗出*后,及时查苗补缺。粮用藜麦亩定苗8000—12000株,可依据株型和*壤水肥条件适当调整;饲用藜麦适当增加密度,亩定苗12000—18000株。

(六)田间管理。一是中耕除草。藜麦没有专用除草剂,人工除草为主。中耕培*2—3 次,中耕深度以松*而不损伤根系为原则,苗期 5—6 叶时第 1 次除草松*,初花期时第 2 次除草,第 3 次中耕除草根据藜麦生长和杂草情况灵活进行。覆膜栽培应按照上述时期清理穴孔中的杂草。二是水肥管理。一般肥力*壤亩施有机肥 1.5—3吨、尿素5—10 公斤、磷酸二铵10—20 公斤、硫酸钾3—5 公斤,无需追肥。为确保藜麦高产,可在初花期进行叶面追肥,亩50克硼肥+1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喷施,防止藜麦“花而不实”,叶面施肥宜淡不宜浓。全生育期浇水次数及每次浇水量要依据*壤墒情和雨水多少而确定,现蕾期与开花期对*壤水分反应敏感,后期灌水要尽量避开大风天气,减少倒伏。

(七)防治病虫害。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重点防治霜霉病、叶斑病、根(茎)腐病、蚜虫、蛴螬、蝼蛄、地老虎、根蛆等藜麦常见的病虫害。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进行严格种子消毒,*传病虫害频发的地区可进行种子包衣。

(八)适时收获。当植株叶片变黄变红,叶片大多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种子进入蜡熟期时及时收获。可人工收割或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为保证藜麦品质,收获前必须将病穗、杂株去掉,收割后及时拉运摊晒,防霉烂、防变质。

二、西部春播区

本区主要包括青海、西藏、甘肃、新疆等省(区),多干旱少雨,特别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冷凉地区。

(一)播前准备。可选择马铃薯、大麦、小麦和油菜等作物前茬,避免连作。由于该区海拔较高、温差较大,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避免未经试验试种的跨区引种。具体可参照北部春播区。

(二)适期播种。在无霜期≥100天的区域,适播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一般不能晚于6月中旬,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较为适宜。采用地膜覆盖种植可适当提前播种。

(三)田间管理。确保播前*壤墒情有利于种子发芽,播种后适当镇压,幼苗出*后要及时查苗补缺,若缺苗要及时补种,补种以催芽播种为宜,缺苗处补苗后及时浇水(或雨后补播)。对于海拔较高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方式种植。其他栽培与管理措施参考北部春播区。

三、南部春/秋播区

本区包括我国西南的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区域多呈现立体气候特征,总体表现为纬度较低、光照充足。

(一)选择良种。因地制宜选择抗倒伏、中早熟的红藜、黑藜、白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该地区条件多变,避免未经试验试种的跨区引种。具体可参照北部春播区。

(二)适期播种。依据本地特征适期播种,应将生育期避开高温季节,将开花期与成熟期与当地雨季错开,部分地区可将播种期调整至7—8月。光热条件好、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延迟至10月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

(三)适时收获。当植株叶片变黄变红,叶片大多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种子进入蜡熟期时即可进行收获。收获时间宜选择清晨进行,减少籽粒脱落损失。

其他栽培与管理措施参考北部春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