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作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简报2021年第2期——警惕槟榔长线形病毒黄化病的发生与危害

2021-03-10 13:51发布

槟榔长线形病毒黄化病是槟榔生产中新发现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初期主要引起槟榔树冠中下层叶片黄化,通常从叶尖开始变黄,黄化和绿色组织分界明显,后期黄化症状扩展到幼叶和上层叶片,发病严重时新叶无法正常展开,树冠冠幅明显减小,萎缩成束顶状,丧失结果能力,最后整个树冠黄化甚至枯顶死亡。9—12月,槟榔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项目专家组对海南省槟榔黄化发生危害情况开展调查和采样检测,发现槟榔长线形病毒黄化病发生普遍,在万宁、琼海、屯昌、保亭、三亚、定安、文昌、陵水、乐东、海口、澄迈、五指山、儋州等市县均有发生,平均发病率高达70%以上。

长线形病毒一般由粉蚧、粉虱或蚜虫传播,而这几类刺吸式口器昆虫在黄化槟榔园内都非常常见,目前也在病园中采集的长尾粉蚧和黑刺粉虱体内检测到该病毒。鉴于槟榔长线形病毒黄化病分布范围广、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的特点,槟榔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项目专家组提醒槟榔产区有关部门和广大槟榔种植户,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及时控制病害的传播蔓延。

一、规范种苗繁育。严禁从疫区引进种果和种苗,严禁采用感病槟榔园的种果进行育苗,严禁在感病槟榔园及周边育苗。新植区域,应选用无病苗木。

二、实施杂草控制。采用人工或机械除草,控制杂草高度在20厘米以下,保持园内环境。严禁使用除草剂。

三、及时清理病株。及时清除树冠最下部病叶枯叶;对于整个树冠叶片都黄化甚至枯死,或树冠缩小一半以上甚至枯顶的病株,应整株清除。发病率达70%以上的特重槟榔黄化病园,建议全园更新。

四、加强肥水管理。每年6—7月、11—12月各施用1次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每株槟榔每次施有机肥2.5—5.0公斤,离树干50—100厘米,挖长50、宽30、深20厘米的沟穴施用;其余月份适当增施水溶肥,每1—2个月施用1次,以增强树体营养;建议旱季每7—10天浇水1次,以表层*湿润为准。

五、防治传播媒介害虫。每年3—4月和11—12月,对槟榔园潜在的传播媒介害虫统一进行化学防治,建议叶面喷施啶虫脒、噻虫嗪、螺虫乙酯或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通过悬挂色板(黄蓝板)、诱控灯等进行诱杀,降低田间虫口密度。

六、抗性诱导。结合媒介昆虫防治,每年3—4月和11—12月采用免疫诱抗剂和抗病毒药剂进行叶面喷施,如氨基寡糖素、毒氟磷等,连喷2—3次,诱导槟榔树体产生抗性,提高免疫力,减缓病毒造成的危害。

来源: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