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小麦田间管理大全

2021-03-10 10:58发布

现在正值春季,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民朋友此时非常重要。眼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麦陆续进入起身拔节期,结合开春后小麦拔节的生长情况和近期气温反复的实际情况,下面一起学习如何做好春季小麦田间管理。

一、春季小麦浇水把握好这三个时期

1.浇好起身拔节肥水

在小麦起身拔节期追施氮肥,既能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又能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应因地制宜地浇好起身拔节肥水。小麦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育时期的供氮水平,施氮量增加,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施基肥50%,拔节孕穗肥50%,攻粒肥重防早衰。

在*壤墒情适宜情况下,对地力一般和苗情适宜地块,春季第一次浇水宜推迟至拔节初期,以控制春季无效分蘖过多和茎基部一二节间的伸长,并结合浇水每亩追施标准氮肥30千克左右;对地力较高、苗情偏旺地块,此次肥水可适当延迟到拔节末期进行;对地力较差、苗情偏弱地块,春季第一次肥水可提前至小麦起身期再进行。

2.补施中后期肥水

在小麦孕穗期以后补施少量肥料,既对减少花期退化、增加穗粒数有一定的作用,又可使子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并可提高面筋数量和质量。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应在挑旗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结合浇水每亩补施尿素5~7千克;也可在开花期叶面喷施2%~3%的尿素溶液,加上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喷50~60千克。此期肥水不可过晚,*壤施肥不晚于扬花期,叶面喷施一般不晚于灌浆期。

3.后期合理控制浇水

小麦乳熟至收割阶段,适当控制浇水,可提高子粒的光泽度和角质率,明显减少“黑胚”现象,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所以,从产量、品质同步优化考虑,在小麦生育后期应适当控制浇水次数。

二、春季小麦发黄怎么办?

小麦春季发黄比较常见,应主动了解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减轻或根除灾害影响,减少损失。

1.管理不当

浇水过后天气骤冷,小麦出现冻害而发生黄苗。应尽量选择在暖和白天进行浇水,要及时喷施叶面肥和磷酸二氢钾。

2.根腐病

主要表现为病苗矮小、黄弱,叶鞘变褐,严重的可萎黄枯死。可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

3.丛矮病

小麦病株如果严重矮缩,分蘖丛生,逐步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多数不能抽穗。可用48%乐斯本1500倍液+10%吡虫啉3000-4000倍液的混合液,喷雾1-2次。

4.金针虫

主要表现为幼虫咬食小麦茎秆基部,严重的茎秆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500倍液灌根。

三、开春做好这六点,麦田“苗大壮”

1.浇好春季第一水

对于近期墒情较差,苗弱以及总茎数少的麦田来说,春季第一水要浇到冬小麦起身期;对墒情较好及壮苗麦田可推迟第一水时间。对已返青麦田,要广辟水源,及时浇好返青水,确保小麦正常返青生长。对尚未返青的麦田,待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及时浇水补墒。

2.促弱转壮,及时追肥

建议小麦起身后至拔节前追肥;对群体偏大的高产麦田要控制肥水,到拔节期再浇水。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亩追尿素5~8公斤,苗子正常情况尿素可控制在5公斤以下。

3.镇压

降水较少,*壤墒情较差的地区及耕作粗放、坷垃较多的麦田,可在晴暖天气的下午镇压,压碎坷垃,弥封裂缝,增温保墒。对于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在早春及时镇压,控制旺长,达到防倒伏目的。

4.化锄

春季植物萌发生长,冬小麦迎来了新的生长期,同时,麦田里的杂草也到了多发期,而种植户要抓住这一时机及时除杂草,为提高小麦的产量做好准备。

5.积极防范“倒春寒”

早春易出现阶段性强冷空气,要加强分类管理,旺长麦田及时开展早春镇压蹲苗,实现控旺转壮;对弱苗及时追肥,合理调控肥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抗寒防冻能力。降温前及时灌水,改善*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御早春冻害。遭受冻害的麦田及时追施适量氮肥,适时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6.狠抓病虫防控

要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等病害及地下害虫,及时发布病虫信息,适时开展应急防治。扶持发展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高防控效果,减轻病虫危害。对病虫重发区,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遏制病虫暴发流行。对冬前没有化学除草的麦田,选择晴好天气,实施化学除草。

(来源:农业科技报)